从 人性论 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(孟子的人性论)

2024-05-18 6:49:15 电影资讯 小呜隆

从“人性论”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

1、从“人性论”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。“人性论”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,最早引起广泛讨论,并进行理论论证的是在战国时期。对“人性”的讨论,表明了人类开始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,理性的思考自身的特殊本质。(1)、孟子的性善论 ①人性应该是指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属性。

孟子的人性观的内容

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,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,有的保持住了这个善良,就是好人,有的丧失了这个善良,就变成了坏人。

孟子首先提出“性善论”。他说,“仁、义、礼、智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,弗思耳矣。故曰,‘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。’”人之善性是先天所具有的,是人本性所使然。孟子进一步提出“仁政”主张,认为“仁政”就是要“以德服人”,而不是“用力服人”,“以力假仁者霸”、“以德行仁者王”。

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(性本善)。孟子认为,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。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,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,是出于人的本性、天性的,孟子称之为“良知”“良能”。

《告子上》、《公孙丑上》)可见,“四心”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之所在,亦即人性的具体内容。人除了具有异于动物的“四心”之外,还有与动物相同之处,对此,孟子并不否认。他说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”(《离娄下》),言外之意,人之同于禽兽者必定不少。

孟子将传统天命观中人格神意义上的天改铸为伦理学意义上的“义理之天”,赋予天道德属性。他认为人所具有的仁义忠信等善良的品格都来自天,“仁义忠信,乐善不倦,此天爵也。”“仁,天之尊爵也。”(《孟子公孙丑上》)天具有仁义等善性,人性善其实来自天性善。在性善这一点上,天人合一。

孟子的人性思想主张是什么?

孟子主张人性本善,认为仁、义、礼、智四端皆存于我心。孟子认为,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,就像射箭一样,必须使学者能做 到射中靶心才行。标准既定,人人必须自觉遵守,不能因人而异,随意降低。孟子教育的最 高标准,是希贤希圣,即培养明人伦,知礼仪的“劳心者”——君子。

孟子主张“人性本善”历来是学术界的共识。孟子所处的时代,人性问题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,出现了立论各异的学说。据《孟子·告子下》载,当时已有“性有善有不善”、“性可以为善,可以为不善”、“有性善,有性不善”等各种不同的说法。

孟子的人性思想主张是人性本善。孟子认为,人天生具备善良的本性,这种本性体现在人们对仁义礼智的追求和实践上。他认为,人们不需要通过外界的教化或强制来培养善良品质,因为这些品质已经内在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。

儒家的人性论指什么

孔子只是简单地说:“为仁由己”,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”。在孔子看来,行仁完全是人的自觉的行为。至于为什么是人的自觉的行为,孔子并没有展开具体的论证。由此,孔子多言仁义,而很少论及人性。孔子论人性,只限一语:“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

儒家“性善论”是战国中期人孟子提出,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,也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。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“善端”,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,这是人异于禽兽、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。他说:“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

儒家所谓人性论即心性论。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,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。中国哲学虽然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,但是天人之际的核心不是天,而是人。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问题。所以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,特别是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理论。

是善的。儒教认为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(《三字经》),人生来即是善的。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也;及其长也,无不知敬其兄也(孟子尽心上)。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(《孟子.告子上》)。

孟子的有关人性的哲学主张是什么?

1、孟子在人性方面,主张性善论。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、义、礼、智四种品德。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,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。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。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,孟子突出仁政、王道的理论。仁政就是对人民“省刑罚,薄税敛。

2、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,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,有的保持住了这个善良,就是好人,有的丧失了这个善良,就变成了坏人。

3、孟子进一步提出“仁政”主张,认为“仁政”就是要“以德服人”,而不是“用力服人”,“以力假仁者霸”、“以德行仁者王”。所以以“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”。国家管理者把这种爱惜别人的心情来实施爱惜别人的政治,那么“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”。

孟子关于人性论的四中观点是什么?

1、孟子首先提出“性善论”。他说,“仁、义、礼、智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,弗思耳矣。故曰,‘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。’”人之善性是先天所具有的,是人本性所使然。孟子进一步提出“仁政”主张,认为“仁政”就是要“以德服人”,而不是“用力服人”,“以力假仁者霸”、“以德行仁者王”。

2、孟子之后还有荀子的“性恶论”,商鞅和韩非的人性“好利恶害”说(《商君书·错法》、《韩非子·难二》)等观点。这些人性学说基本上都是以人的“食色”等自然生理属性来定义人性的。

3、孟子宣传性善论,认为人皆有四心。提出仁、义、礼、智的道德观。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,发展为仁政学说,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。孟子的政治论,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,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。他把“亲亲”、“长长”的原则运用于政治,以缓和阶级矛盾,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。

4、孟子说:“从天生的秉赋来说,人是可以成为善良的人,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。至于有些成为不善良的人,这不能归于天生的秉赋。同情之心,人人都有;羞耻厌恶之心,人人都有;恭敬之心,人人都有;是非之心,人人都有。

5、孟子在人性方面,主张性善论。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、义、礼、智四种品德。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,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。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。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,孟子突出仁政、王道的理论。仁政就是对人民“省刑罚,薄税敛。